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

MoMA Projects 100-Akram Zaatari



「所有照片皆是死亡的象徵。攝影即是參與他人或事物之無可避免之死、脆弱性與可侵入性。精確地將一時片刻切片凍結,所有的攝影皆證明了時間無可抗拒的流逝。」[1]- 蘇珊˙桑塔格「論攝影」

即日起至,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的二樓展出兩件藝術家阿肯˙札塔力的影像作品。MoMAProjects系列為培育館內策展人與國際藝術家的長期計劃,以小型個人展方式將當代藝術的議題於美術館脈絡下展示,邀請已有一定國際展覽經驗,但美國本地尚不熟悉的藝術家展出。黎巴嫩籍的阿肯˙札塔力(Akram Zaatari)生於1966年,以影像創作為主,曾創辦阿拉伯影像基金會(Arab Image Foundation),長期記錄與保存該區的影像歷史,今年並且代表黎巴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。



論攝影,人們與近代生活
On Photography, People and Modern Times (2010)



 On Photography, People and Modern Times. 2010. Two-channel synchronized HD projection (color, sound), 38 min.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feir-Semler Gallery, Beirut / Hamburg. © 2013 Akram Zaatari

















這一件以雙屏幕投影展出的作品,更確切地形容,是一部經過精心編採的影像記錄,用影像
的表現方式,講述不同生命與「攝影」所發生的故事。兩個螢幕其實是同一時空場景:基金會辦公室裡,簡單的桌椅陳設,右邊螢幕是動態影像,左邊螢幕是靜態影像。右邊螢幕的鏡頭如攝影機拍攝桌上小螢幕裡播放的錄影帶,是受訪者的記錄影片。左邊螢幕的鏡頭如相機翻拍提及的相片。

「為什麼我迷上收集相片?因為相片擁有與真實正好相反的現實。」
戰火頻仍的地區,事物被摧毀、崩解,相片裡剎那成為唯一可以抓住的永恆。一段段相片與人們的關係,喃喃述說裡漸漸浮現攝影的意義。札塔力以攝影機拍攝過去的影片,而影片中敘述的故事發生於更久以前; 以相機翻拍過去的相片,而相片中的真實已遠遠消融於時間的洪流,藝術家透過這樣的方式,拉長了觀者觀看的距離。影片畫面中多重流動與凝固的時空也像是思緒的狀態。為什麼收集相片?札塔力以現成的素材,以真實的影像表達影像的詩意,一首關於影像的影像詩。



 On Photography, People and Modern Times. 2010. Two-channel synchronized HD projection (color, sound), 38 min.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feir-Semler Gallery, Beirut / Hamburg. © 2013 Akram Zaatari

On Photography, People and Modern Times. 2010. Two-channel synchronized HD projection (color, sound), 38 min.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feir-Semler Gallery, Beirut / Hamburg. © 2013 Akram Zaatari
舞向愛的盡頭
Dance to the End of Love (2011)

2010年底,一個突尼斯街頭小販自焚事件成為星火燎原的象徵,

Dance to the End of Love. 2011. Four-channel video projection (color, sound), 22 min. Installation view MUSAC,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Castilla y León, Spain.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feir-Semler Gallery, Beirut / Hamburg. © 2013 Akram Zaatari
中東與北非世界紛紛發生大規模的遊行、示威,甚至革命。埃及、巴林、葉門、利比亞、敘利亞皆出現政權更替與社會改革的要求。「阿拉伯之春」,被稱為由下而上的人民運動,反映了阿拉伯世界長期居於國際政經弱勢,內部政權又積怨已深、無助感充斥的社會。
「舞向愛的盡頭」,是一部四屏幕投影作品,札塔力搜尋Youtube上阿拉伯青少男自拍的各種現成影片剪輯而成。Youtube作為一開放的網路平台,它是虛擬的公眾場所,也是個人的私密頻道,承載對於自身形象的投射。這些低解析度、大多以手機攝影功能拍攝的影片,呈現了青少男心中對於「男性氣概」最綺麗的幻想:用生硬動畫合成的「發射龜派氣功」、在平凡住家房間內對著鏡頭上演肌肉秀、開車時的兩輪行駛特技、或者深情款款的自彈自唱。這些由現實世界的少男上傳至Youtube的個人影片,來自阿拉伯、利比亞、埃及、葉門,彼時正值阿拉伯之春風起雲湧之際,影片卻透露青澀個體渴望被看見的寂寞,選擇了電腦螢幕作為集體的慾望出口。


Dance to the End of Love. 2011. Four-channel video projection (color, sound), 22 min. Installation view MUSAC,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Castilla y León, Spain.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feir-Semler Gallery, Beirut / Hamburg. © 2013 Akram Zaatari
長年以來,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安排也是美國觀點下國際政治的縮影,阿拉伯之春之於美國的意義為何?放在美術館脈絡下展示的意義又是什麼?透過受西方主流媒體影響的視角觀看,札塔力帶著媚俗的作品充滿異國情調,但也許剝除異文化的外殼後,便能理解人性深處相同的柔軟。

這件作品令人想起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,引據自兩個典故:一是二戰時,納粹逼迫猶太樂師演奏小提琴四重奏,伴送戰俘進入毒氣室結束生命。二是聖經裡世界末日大洪水,諾亞方舟在水上漂流,鴿子飛回銜著一根新鮮的橄欖枝,眾人因而知洪水已過,生機再現。「讓我在熱切的琴聲中舞向你的美麗,讓我舞過驚懼直到恢復平靜,將我如橄欖枝般舉起,做引我返鄉的鴿,讓我舞向愛的盡頭。」歌詞這樣輕幽地唱著[2](載於七月份藝術家雜誌-文 陳佳音)






[1]Susan SontagOn Photography (Picador, 2001)
[2]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, Leonard Cohen, 1984